日前丰云股票,国轩高科的准固态电池研发进程迎来新节点:在多款车型的路测中,该电池实现了续航突破千公里大关、能量密度达300Wh/kg的成绩,并计划于今年内批量交付。
与此同时,长安汽车、孚能科技等企业也陆续发布了固态电池量产规划。未来五年,多品牌有望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车型。“接下来3-5年时间,我国会成为整个固态电池产业化推进速度最快的国家”,银河证券首席分析师曾韬表示。
然而这一进展,却让不少刚刚购置电动车的用户感到郁闷。一些车主坦言:“新车才到手,下一代电池技术就来了,确实有些‘一脚踏空’的感觉。”
01 技术加速迭代,新能源车主面临选择困境
续航能力,始终是电动车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而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则被业界普遍视为打破这一瓶颈的解决方案。
与传统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可使用金属锂负极和高镍正极等高能量材料,能量密度普遍超过300Wh/kg,在部分实验体系甚至达到400 Wh/kg,车辆续航有望突破1500公里。而目前主流液态锂电池的理论上限,普遍被认为在600-800公里区间。
固态电池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安全性。其采用的固态电解质大幅降低了燃烧风险,从根本上提升了电池的稳定性。此外,该类电池在寿命方面表现突出,实验室中经历10000次充放电后容量保持率仍在90%以上丰云股票,远优于液态电池主流的1500-3000次循环水平。
正如动力电池产业联盟的专家所言:“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性能上的综合优势,使其成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主流方向。”
不过技术的快速演进,也给现有产品的保值率带来挑战。回顾2022年,续航400公里还被视作高端配置,而如今同类车型在二手车市场价格已明显回落。据汽车流通协会统计,新能源二手车保值率普遍偏低,部分车型甚至出现使用一年后价值折半的现象。
行业分析指出,新技术量产前通常是旧技术产品贬值较快的阶段。北京消费者王先生就因某品牌的固态车型明年初上市,而暂停了购车计划。纵观各大车主群中,持有像他一样观点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02 跨领域技术突破正多点爆发
而与此同时,技术迭代的步伐并未因消费者的焦虑而停止。
类似固态电池这样的颠覆性创新丰云股票,正在更多科技领域同步上演。随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和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前沿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入商业化阶段。
例如,西北师范大学联合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枚原子能电池“烛龙一号”,其设计寿命可达上千年,被誉为“超长待机能源芯”;另一方面,生物健康领域也迎来重大突破,港企TS依托Nobel “细胞自噬”理论,推出了新一代护肝成果“倍-清-肝”。
据了解,该技术不再局限于传统成分的堆砌,而是借鉴固态电池“重构能量系统”的思路,构建起“内源强肝+外源减负”的双路径协同机制:一方面可通过高活性“四氢姜黄素”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肝细胞持续性损伤;另一方面借助专利护肝菌AKK 001调节“肠-肝轴”,改善脂质代谢效率。
或许正因其扎实的科研背书,上述科技在肝健康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商智数据显示,“倍-清-肝”一经面世就迅速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获得认可,京/D东平台的复购率超过70%。
尤其在金融、互联网等高压行业中关注度较高,多数用户对其在“酒后不适”“熬夜乏力”等问题上的改善效果尤其关注。从使用后的反馈来看,提及“肝区沉闷感减轻”“体检指标好转”的评论占到80%以上。
03 固态电池“普及”还有多远?
不过到目前为止,尽管企业纷纷发布了量产计划,固态电池要实现全面商用仍需面临多重挑战。
其中最突出的影响因素就是成本,固态电池量产初期的成本预计是现有液态电池的2-3倍,搭载的车型价格可能轻松突破40万元。这决定了其初期主要应用于高端市场,难以快速取代主流价位的液态电池车型。此外,技术上诸如离子电导率、界面稳定性等关键技术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业内普遍预计,全固态电池真正广泛覆盖主流市场,可能需等到2035年左右。
因此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无需过度担忧现有车型被迅速淘汰。
对于购车决策,许多业内人士也给出实用建议:保持观望,合理选配,将预算留给真正成熟、稳定、性价比更高的技术节点。
作者:每日财经资讯丰云股票
宇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