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十三妹配资快线
9月10号,罗永浩发了一条微博,吐槽知名餐饮连锁西贝恶心。
原话是: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一句太恶心了,把西贝送上了热搜。而西贝一看这还得了,老板贾国龙撸起袖子就开干,威胁老罗说,你等着我要告你。
这下好了,各大平台热搜不断,全国人民都知道西贝用预制菜了。有人撇嘴:老罗又来蹭流量;也有人抚掌:可算有人替我说话了。
我原本只是围观,但看完全程,却想公开站个台——这一次,我挺老罗,而且挺得理直气壮。为什么呢,因为你和我在内的很多人,其实都是预制菜的受害者。
过去我们吐槽餐厅菜难吃,声音最多飘到隔壁桌。今天,老罗把话筒一把拽到全网,喊出了无数人想说但没人能听到的话:花着现炒的钱,吃着“复热包”,口味塌腰、价格还死贵。
西贝是不是 100% 预制,可以慢慢掰扯,但“贵 + 难吃”却是实打实的体感。消费者没有检测实验室,却有基本味觉和钱包——当二者一起被冒犯配资快线,就需要有人把“恶心”翻译成公共议题。
老罗做了这个“嘴替”,便天然握住最大公约数:谁还没在商场里吃过一顿丧气饭?可别小看“嘴替”的价值。在注意力碎成渣的年代,品牌最怕的不是被骂,而是没人聊。
老罗一声吼,把分散的个体情绪焊成集体议题,让“预制菜知情权”从餐桌角落冲上立法议程,这本身就是消费者民主的一次胜利。何况作为舆论场老手,老罗吵架就没输过。
而西贝的公关路径则堪称“反向教科书”:1. 客服硬否认,却拿不出检测报告; 2. 董事长晒小票、推“罗永浩同款”,把消费者人格拉出来游街;3. 放话“起诉”,用法律大棒吓退异见;4. 坚称“100% 非预制”,结果被网友甩出 2023 年人民网“80% 预制”旧报道。
每一步都精准踩雷:否认没有证据,营销蹭热点却暴露隐私,喊起诉却引爆 Streisand效应——大家本来只记得“疑似预制”,现在全网帮你坐实,堪称大型翻车现场。
更致命的是“情绪错位”。消费降级时代,老板一句“不贵”就等同于在打工人的伤口上撒孜然。西贝以为对手是罗永浩,其实对手是大众口袋里那点日渐干瘪的预算。你把一个吐槽的消费者钉上耻辱柱,就等于把所有持同样疑问的人推向对立面。
于是,官司还没开打,品牌已输得底掉:微博掉粉、抖音评论区翻车、黑猫投诉激增……就算最后法院判老罗“证据不足”,西贝就能赢回人心?难。因为法庭看证据,舆论看情绪,而情绪早已一边倒。
很多人把罗永浩的战斗力归结为“嘴炮”配资快线,却忽视了他对“制高点”的精准抢占。
第一,立场制高点——“为消费者要知情权”。这不是私怨,是公益;不是商战,是民权。道德大旗一举,天然削弱对方火力。
第二,规则制高点——“欢迎立法,强制标注”。把争议从“谁撒谎”升级为“制度缺失”,瞬间跳出“罗 vs 西贝”的二维巷战,变成“行业透明 vs 灰色地带”的三维战争。西贝再强硬,也硬不过正在酝酿的国家标准。
第三,传播制高点——“10 万悬赏找料包”。用市场手段动员群众,把“爆料”变成全民狂欢,既解决证据短板,又持续喂料给热搜。
老罗或许有表演型人格,但表演背后是对舆论生态的熟稔:他知道大众要的不是完美受害者,而是“替我出头的人”。
把个人槽点升格为公共议题,再把议题推向制度修复——这一套打法,西贝公关部显然接不住。
其实大众反感的并非“预制”本身,而是“被蒙在鼓里”。便利店 6 块的饭团、飞机 40 块的意面,谁都知道是中央厨房出品,照样买单;肯德基的炸鸡也先腌制再复炸,却鲜有人骂,因为品牌从未把“现炒”当卖点。
反观部分中式连锁,一面用“现做”装潢门面,一面后厨堆满料包,语言与实物断裂,才是信任塌方之源。
老罗提出的“分级标注”——现做、中央厨房、第三方预制、复热时长——看似琐碎,却是在重建“信息对称”。当菜单像奶茶一样标明“糖度、冰度”,消费者就能用脚投票,市场也能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循环。
换句话说,透明化不是餐饮的“成本”,而是品牌最好的“保费”。
再多说一句大实话:但凡开在大型综合体的连锁品牌,几乎都无法回避“无明火”消防限制。没有明火,意味着没有锅气,意味着“煎炒烹炸”必须前置到中央厨房。
某种程度上,商场餐饮天生就是预制菜的温室。所谓的中央厨房,不是预制菜的产房吗?
所以,这一票我投给罗永浩,不为别的,就为“吃个明白”这四个字。
他争取到的光,将照到我们每一个人。
宇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